本文比较了不同管材/压块摩擦条件下管材的壁厚变化和截面畸变情况。由图18 可知,管材/压块间摩擦越大,管材截面畸变程度控制得越好;管材/压块摩擦的减小加剧了管材截面畸变程度。同时图19 表明,增大管材/压块间摩擦有助于控制外侧壁厚的减薄程度。这是由于,增大管材/压块摩擦能够更好地发挥压块的侧推作用,即更有效地将材料向弯曲区域推进,从而同时控制截面畸变程度和壁厚减薄。
图18 不同管材/压块摩擦系数对应截面畸变 图19 不同管材/压块摩擦系数对应壁厚变化
对弯曲模作用力历史变化的观察表明(图20 所示),管材/压块间摩擦系数越小,弯曲模所受的作用力越大。但在大于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摩擦对模具作用力的影响不再显著增大。因此,在实际生产中,应将管材/压块的摩擦增大,从而保证管件的截面畸变程度和壁厚减薄程度,但也不应如管材/夹块一样过分增大,不但不能显著提高壁厚减薄和截面畸变程度,而且容易造成管材外表面产生划伤。
图20 不同管材/压块摩擦系数对应弯曲模作用力 图21 不同管材/弯曲模摩擦系数对应的f 值
4.5 管材/弯曲模摩擦的影响
在模拟中,管材/弯曲模间的摩擦系数取值分别为0~0.5。其余参数均与实验中采用的参数保持一致。在所有摩擦条件下,管材均没有发生失稳起皱。
图21 所示为不同管材/弯曲模摩擦条件下f 值的历史变化曲线。可以知道,随着管材/弯曲模间摩擦系数的增大,管材失稳起皱的趋势越明显,这同文献[15]中的理论预测结果一致。这是由数控绕弯塑性成形过程的塑性变形特点决定的,即材料被夹持过弯曲切点以后便与弯曲模内槽贴模,并产生压缩变形。此时若这一界面间的摩擦力增大,则阻碍了临界失稳区坯料的稳定压缩变形而发生起皱缺陷。
本文考察了不同管材/弯曲模摩擦条件下管材截面畸变、壁厚变薄情况。图22 表明,管材/弯曲模间的摩擦情况对管材外侧壁厚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,但显然在摩擦较大的情况下,管材内侧壁厚增厚程度较小。同时图23 表明,增大管材/弯曲模间摩擦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管材的截面畸变程度。
图22 不同管材/弯曲模摩擦系数对应的截面畸变 图23 不同管材/弯曲模摩擦系数对应的壁厚变化
图24 所示为不同管材/弯曲模条件下弯曲模作用力的历史曲线。研究表明,管件/弯曲模摩擦越大,弯曲模作用力越小。因此,综合以上分析,在实际生产中,应将管材/弯曲模的摩擦增大,从而进一步减轻截面畸变程度,又不会对失稳起皱和壁厚变化产生太大的影响。
图24 不同管材/弯曲模摩擦系数对应弯曲模作用力
5. 结论与展望
在模拟中,不同管材/模具摩擦影响着管材局部或整体的受力和流动情况,对薄壁管数控绕弯成形过程的影响复杂,同时各自的摩擦响应机理各不相同。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:
1)增大管材/防皱块摩擦有助于减少起皱趋势。同时实验研究表明增大管材/防皱块间隙将加剧防皱块的磨损。鉴于其对失稳起皱的影响显著程度并不特别高,因此应尽量减小管材/防皱块间摩擦。在理想夹持条件下,管材/芯模摩擦对失稳起皱的影响不大;但在一般条件下,管材/芯模摩擦增大会对管材产生大的拖动力,导致管材/夹块产生相对滑动,从而使管材弯曲前端易发生失稳起皱。管材/芯模间摩擦系数越大,管材外侧壁厚减薄程度越大,但内侧壁厚增厚程度不大;同时,管材/芯模间摩擦系数越小,弯曲模所受的作用力也越小。
2)减小管材/夹块摩擦同增大管材/芯模的失稳起皱的机理相同。管材/夹块摩擦条件对管材壁厚变化的影响很小,但增大这一界面的摩擦将有利于控制管材的截面畸变程度。减小管材/压块摩擦,整体上有助于减小起皱发生的趋势,但在摩擦系数较大情况下再增大摩擦,其对失稳起皱的影响已不明显。增大管材/压块间摩擦有助于控制截面畸变程度和外侧壁厚的减薄程度。管材/压块间摩擦系数越小,弯曲模所受的作用力越大。实验中采用干摩擦就可以满足要求而不划伤管件外表面。增大管材/弯曲模间摩擦系数使管材失稳起皱趋势增大,但对管材外侧壁厚的变化无显著影响,但在摩擦较大情况下,管材内侧壁厚增厚程度较小。同时,增大管材/弯曲模间摩擦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管材的截面畸变程度。管件/弯曲模摩擦越大,弯曲模作用力越小。
由以上分析,可以得到数控弯曲过程中摩擦的必要条件,即管材与夹块之间一定不能有相对滑动等。如何通过对各个部位进行最佳的摩擦条件选择,进而达到整体上摩擦的最优选取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需要在实验基础上,研究在不同弯曲速度和弯曲半径下,不同材料的管坯和模具在使用某种润滑剂时所对应的摩擦系数值,即获得不同润滑剂在不同材料管坯和材料间的摩擦系数的大小;另外,在薄壁管数控弯曲成形方式下,润滑剂在变形过程中不断流动可能会导致摩擦系数发生一定的变化,这就使刚开始稳定变形的成形可能后来发生了缺陷,这同模拟情况可能存在差别。
因此,尽管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获得摩擦对数控绕弯成形的作用机理,但必须要进行上述后续研究,才能使得数值模拟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实际成形过程,从而不但保证弯管过程稳定进行,而且保证了数控条件下加工过程的成形可重复性,最终实现薄壁管数控绕弯的高效、精确和稳定的成形。这是本文工作后应该尽快着手进行的。
参考文献
[1] 杨合,孙志超,林艳,等. 面向21 世纪的先进塑性加工技术与管成形研究发展. 塑性工程学报,2001,8 (2): 86~88
[2] Welo T, Paulsen F, Brobak TJ. The behaviour of thin-walled aluminium alloy profiles in rotary draw bending—a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.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, 1994, 45:173~180
[3] Frode Paulsen, Torgeir Welo. 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e bending of aluminium-alloy profiles.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, 1996, 58:274~285
[4] 胡福泰. 异型管材与型材无模弯曲工艺理论及实验研究.齐齐哈尔:东北重型机械学院,1995
[5] Z. Hu, J.Q.Li. Computer simulation of pipe-bending processes with small bending radius using local induction heating.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, 1999, 91:75~79
[6] 曾元松,李志强.铝合金小弯曲半径管内压推弯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. 塑性工程学报,2003,10(2):14~ 17
[7] Y Jae-bong Yang, Byung-hee Jeon, Soo-Ik Oh. The tube bending technology of a hydroforming processs for an automotive part.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, 2001, 111:175~181
[8] Kristoffer Trana.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tube hydroforming processs-bending, performing and hydroforming.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, 2002, 127:401~408
[9] M.Zhan, H.Yang, Z.Q.Jiang, etc. A study on a 3D FE simulation method of the NC bending process of thin-walled tube.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,2002,129:273~276
[10] 林艳, 杨合, 詹梅.薄壁管数控弯曲成形过程有限元模拟系统的开发. 机械工程学报,2003,39(8):101~105
[11] 林艳. 薄壁管数控弯曲成形过程失稳起皱的数值模拟研究.西北工业大学,2003
[12] 林艳,杨合,李恒,詹梅. 薄壁管数控弯曲过程中失稳起皱的主要影响因素.航空学报,2003,24(5): 456~
461
[13] H. Li, H. Yang, M. Zhan, etal. Wrinkling limit based on FEM virtual experiment during NC bending process of thin-walled tube. Materials Science Forum,2004 (471-472):498~502
[14] D.A. Oliveira, M.J.Worswick ORSWICK and R. Grantab. Effect of lubricant in mandrel-rotary draw tube bending of steel and aluminum.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, 2005, 44:71-78
[15] Li Heng, Yang He, Zhan Mei.Study of effect mechanisms for clearance and friction on wrinkling instability in thin-walled tube NC bending process (submited)
[16] Li Heng, Yang He, Zhan Mei, et al Role of Mandrel in NC Precision Bending Process of Thin-walled Tube (summited)
[17] 李恒. 薄壁管数控弯曲成形过程失稳起皱及成形极限的研究,西北工业大学,2004
[18] B.P. Gearing, H.S. Moon, L,Anand. A plasticity model for interface friction application to sheet metal forming. Internatio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下一页
文章地址:
http://www.jiajingmould.com/Article/mjjs/200809/327.html